400-153-4857

公司动态 分类
福建平潭沉船打捞 清代瓷器出水(组图)利记sbobet发布日期:2024-06-01 18:46:28 浏览次数:

  利记sbobet本报讯 (记者 李坚 侯希辰 游庆辉 通讯员 傅元熙)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省东海海域的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捞出几个瓷器,上面的花纹精美而古朴,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沉船。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专家认定这是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昨天,福建东海平潭“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电视直播正式开始,中国水下考古队将在海底揭开笼罩在“碗礁一号”古沉船上的重重迷雾(今日至21日,每日下午1:00~2:00央视直播)。昨天中午12点,本报记者也租用了一艘渔船,前往沉船海域探秘水下发掘现场。

  “从屿头到碗礁的海路,平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这里分布许多暗礁,渔民一般不来此处打鱼。”船老大小心翼翼地驾驶船只,避开暗礁。半个多小时后,记者见到海面上停着两艘有巨大吊臂的铁船,“沉船就在这下面10米左右的海底‘躺’着。”船老大指着两艘船交会处说道。

  13:40左右,水下作业正式开始,包括水下勘测和文物发掘两部分。第一位考古人员身着潜水衣下水,很快就浮出水面利记sbobet,用力点了点头,表示水下情况一切正常。接着另一位考古人员下水。船边垂着一条绳子,这是入水绳,起引导作用。水下人员可以顺着绳子找到要探寻的目标,如果水下遗址面积大,入水绳也会相应增加。

  昨日碗礁水域情况并不理想,风浪很大,浪头近1米高,水温约22摄氏度,水流速度大约每秒55厘米。流水带来大量泥沙,水下悬浮物多,又适逢阴天,水下光线减弱,水下能见度不够理想,对水下考古造成一定影响。

  据随考古人员下水的央视记者范伊然介绍,由于水流很快,这使她下水十分艰难,必须紧紧抓住入水绳才能很费劲地下沉到水底。下到水下3米左右时就已经无法看清潜水表等仪器的指示数据了,到了水下5米,眼前就是一片漆黑,即使使用特制的水下照明工具,能见度也只有15厘米左右,主要靠感觉和手摸来寻找目标,同时还要注意身上各种缆绳不要纠缠在一起。

  下水之后,考古人员首先报告了所在位置———海底12米,随即对沉船进行绘制,用不同颜色的线描绘探方位置,并且开始发掘沉船上的瓷器。水下泥沙松软,瓷器可以轻巧地取出。完成工作后,考古人员用一个塑料篮子将部分瓷器带上岸。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栗建安介绍说,从水底上升到水面也存在危险,由于压力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深度都要稍作停留,逐渐浮出水面。下水的考古人员表示,这次除了下水比较费力外,预定的工作都已经完成。

  专家指出,出水的瓷器有康熙年间瓷器特别明显的特征“双圈底”。瓷器上缠枝莲、博古图、人物等图案十分精美,如“八骏图”、“渔家乐”、“五子夺魁”等绘画虽然是看似随意的几笔,却生动传神。部分做工精细的瓷器相当通透,对着阳光甚至可以看到瓷器后面的物体。其中一个类似花觚瓷器残片特别体现了当时青花瓷器的特点,瓷器用上等材料烧制而成,表面使用青花中最好的“翠毛蓝”作画,同时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和西方美术中光线变化的运用,使得表面色彩具有深浅浓淡不同层次,能分出很多色阶,最多可达12层。

  据介绍,目前出水的瓷器一类做工精细,一类相对粗糙。精细的瓷器可能是销往欧洲的,因为当时欧洲贵族将中国的瓷器作为炫耀的奢侈品。后来欧洲人逐渐用瓷器替代日常生活中的金银器皿。但从现在发现的瓷器来说,还没有发现具有欧洲风格的图案,这些瓷器可能是销往不同地区,可以推测是早期的外销瓷。

  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告诉记者,康熙时代的青瓷可谓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青花瓷器更是清代瓷器的代表。这次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十分难得,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青花瓷发展历史和清代早期外销瓷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央视女记者范伊然是这次下水直播员之一,此前,她曾培训了3年多。据她介绍,下水的工具包括气瓶、呼吸器、罗盘表、脚蹼、面罩等。考古人员的面罩是新近研制出来的,可在水下进行简单的通话。而水下记者所用的头盔是专门进行水下施工使用的,可随时与船上人员保持联系,而且使用船上直接供气系统,所带气瓶在出现意外时可应急使用。全套装备足有49公斤。而水下考古人员多用轻潜设备,以方便水下工作。

  这位老渔民说,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沉船的传说:上百年前,这里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碗礁、白糖礁、银珠礁。

  福建海域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地处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冲。福建在宋元时期就有发达的海上交通利记sbobet,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古代商船从福建等沿海地区出发,穿过南海、印度洋、东南亚、非洲将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欧洲。而福建运输瓷器的船只因为失事等原因,有部分沉没在海底,给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据了解,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市)发现的多达数百处的古代瓷窑遗址,其年代上迄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反映了福建地区陶瓷器生产的持续发展、长盛不衰,大量产品还远销海外。福建东南沿海古为“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由于种种原因,福建大批输出的陶瓷器有一部分未能到达预定的港口和地点,而是随着失事、遇难的船只沉没于海底。连江县东洛岛与正在沉船考古的平潭县屿头乡碗礁海域,都有运输陶瓷器船只失事利记sbobet、遇难于此。

  本报讯 (记者 黄义伟 陈贺 通讯员 谢贵明) 9月15日上午10时多,一艘渔船从连江悄悄向宁德蕉城区漳湾下塘海域靠近,被宁德边防官兵拦下,从渔船里搜出了1393个古代陶瓷碗。接着在中午12时多,边防官兵又在蕉城区三都镇的青山海域拦下了闽平渔8551船,搜出了539个古代陶瓷碗,涉案人员16人落网。昨晚,省文物专家的鉴定初步结论出来,陶瓷碗是宋元时期的珍贵文物。

  据介绍,此次案件的组织者是福清龙田人林财玉和三山人林光灼等人,9月10日那天,林财玉打电话给林光灼,说在连江的东洛岛附近海域有大量古董,一同过去打捞发财。当天下午,在林财玉的召集下,他们和另一个同伙“老郭”找来了三个潜水员,一起到福州寻找一个神秘的平潭人。

  这个平潭人很快就找来了一条没有船名又没有船号的木质船,乘着夜色,从平潭出发,于9月11日凌晨,到达连江东洛岛附近的海域,开始打捞海底沉船上的古董。打捞活动一直持续到9月15日凌晨3时,共打捞了2000多个陶瓷碗。之后,他们计划将陶瓷碗运到福州再转手,途中被抓获。